山居春日杂吟 其一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五色云开日上东,腊寒销尽得春风。秦人自爱桃源好,新酒家家有醉翁。
过福山僧不遇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香积厨边华雨纷,翻经台上柏烟焚。不知飞锡游何处,应在天台看白云。
春日行近山 其三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天上香风拂彩桥,云霞宫馆郁岧峣。行从白鹤山头过,吹动仙人紫玉箫。
春日行近山 其二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门外山童扫落霞,问师还只在山家。推窗引客云边坐,自扇风炉煮雪花。
春日行近山 其一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道人闻住集灵坛,春日寻君一里山。行到竹房烧药处,仙家只在白云间。
约陪郑御史彦昭登福山以足疾不及赴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翠微深处隔红尘,骢骑联镳访白云。山隐朝裾增地望,星飞使节动天文。题诗秪许幽人和,笑语惟应上界闻。蹇足独难追逸驾,仙凡咫尺便相分。
道山夜坐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夜久天空素月辉,飘飘凉气入絺衣。露华欲下仙人掌,河润应沾织女机。江表尚传烽火急,关中暂报羽书稀。草庐老我南山下,自濯沧浪理钓矶。
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十首 其十 五山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浮杯东渡海门潮,鹫岭玄关路匪遥。十载江湖曾惯历,五山风月自相招。呼猿洞口行双涧,放鹤亭边入断桥。直到妙高峰上望,昙华天雨满烟霄。
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十首 其七 钟山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一上钟山万虑消,虚空楼阁翠岧峣。金陵郁郁帝王宅,天堑悠悠南北朝。月满石城秋似水,风高淮浦夜生潮。未应便作乘芦去,且听仙人碧玉箫。
鼓山灵源洞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屴崱峰头万丈梯,上方高与白云齐。青山尽处海门阔,红日上来天宇低。喝水无人空宴坐,磨崖有客漫留题。飘然欲御长风去,一笑何烦过虎溪。
赠叶山人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仙岩溪上叶山人,手佩青囊太古文。北极池从林邑下,南条山到蜀江分。寻源屡识蛟龙宅,探穴长随虎豹群。更约秋风清霁日,与君高踏万重云。
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十首 其五 庐山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庐阜山阳几胜游,朅来重为虎溪留。千寻瀑布云霞冷,九派江流日月浮。白鹿盘盘高洞晓,黄花采采故园秋。东南更有名蓝在,莫道诸方讯已周。
二山九日示铁克刚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九日南州尚滞留,高风寒雁独登楼。自怜白发难为客,欲买黄花只负秋。南国美人鹦鹉赋,北庭公子骕骦裘。不愁大地风霜苦,更拟吹笙过十洲。
送危山人归江西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山人归去大江西,龙虎经文肘后携。江汉地分南纪远,斗牛天入北辰低。桃流谷口泉初落,杉拥关门鸟自啼。已办登临几双屐,徯君来往踏晴泥。
金原营小舍割山中田畀守者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乌子情孤泪满襟,手移丘木已成阴。丹砂不换千年骨,白发空衔九地心。自托烟霞谋卜筑,每勤霜露寄登临。传家未得成先志,敢坠遗言付托深。
题朱泽民画山水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与客浮湘水,琴书共一舟。云间双树晓,天外数峰秋。指顾销尘虑,栖迟发棹讴。未知身是画,明月满沧洲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十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绝境红尘远,高居白日长。僻宜人不到,静与世相忘。宇阔星辰大,山虚水石凉。翠屏天外立,秋气晚苍苍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九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闲士来何处,谈空坐夜分。五山携杖月,三楚染衣云。塔礼旃檀相,台翻贝叶文。南峰寻道侣,吾亦偶相闻。
游麻姑山用蒋师文韵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紫雾龙鸾月里游,白银宫殿海中洲。麻姑宴罢坛犹在,葛令丹成井独留。滴雨浮岚空翠晚,飞花散玉瀑帘秋。谁能共食金光草,来住仙家十二楼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八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碧巘明霞外,秋山画不如。染成红玛瑙,削出翠芙蕖。五老天边见,三神海上居。坐来高月上,声落晚钟疏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六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绝壑开阑槛,遥峰展画图。雪翻僧供钵,云绕佛香炉。接板桥横涧,连筒水入厨。杖藜行药去,九节得菖蒲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七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竹露连岩际,松风满坐隅。水舂如有节,山鸟似相呼。暑雨收崖蜜,晴云斸土酥。月高秋万宇,身世一冰壶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五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伏日不知暑,泉流山四围。竹风浑却扇,松雨欲添衣。逸老为家好,逃喧过客稀。虚亭无户牖,冉冉白云归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四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树老秋仍露,山空晚更鲜。雨添舂药水,云湿种瓜田。对榻僧长坐,闻钟客未眠。自应麋鹿性,疏散爱林泉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三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一衲紫云间,幽居丈室宽。无求尘世远,不语道身安。茗瀹薪炉沸,瓜沉石井寒。似君精进力,得法谅非难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二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紫云当七夕,织女度银河。绝顶瞻星近,浮空见月多。仙家还杼轴,人世自干戈。抱拙何烦问,临风一浩歌。
南山紫云山居 其一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一宿南山顶,仙凡此地分。河明疑有浪,天近更无云。月色初秋见,泉声彻夜闻。红尘飞不到,甘与鹿为群。
登南山兰若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开基凌绝顶,居与鹿为群。一径落红叶,万山生白云。石梁秋藓合,茶灶午泉分。此地多苓术,长应侣隐君。
春日山行杂兴 其四。元代。黄镇成。 夜宿东屯月,朝行北渚云。地穿龙虎气,星列鸟鬼文。白堕仙家酿,青精野客分。人言王子晋,笙鹤至今闻。